首页 / 企业文化 / 职工风采
像白杨树一样傲立在矿建一线
日期: 2022-05-15

“一棵呀小白杨,长在哨所旁,根儿深,干儿壮,守望着北疆……”1993年,18岁的韩亮就像一株白杨应征入伍。军旅生涯让他茁壮成长,赋予他像白杨一样力争上游、倔强挺立、百折不挠的精神。凭着在军营淬炼的过硬品格,在中煤四十九处矿建一线一干就是26年,用雷厉风行、果敢坚毅的作风诠释“退伍不褪色”,从一名最基层的矿建掘进工人成长为中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。

像白杨一样把根扎深

“一个人可以没学历没文凭,但不能没知识没技能。当工人就要当一个技术过硬、水平一流的优秀工人。”1996年,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韩亮为自己定下人生目标,在矿建热土上快扎根、深扎根。

初来乍到也有过“水土不服”,专业的词“听不懂”,遇到的问题“办不了”。在角色转换、融入岗位过程中,韩亮展现了军人“来之能战、战之必胜”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心态。“学历不行,我就自学。业务不高,我就找老师傅求教”,他不仅是出了名的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,更一直保持着“无论多么忙,每天都学习会儿”的好习惯。21岁是青年人最为潇洒、写意的青春,陪伴他的不是恣意玩乐,那一页页手拓、笔绘的图纸,那一本本陈旧卷页、不知传承了多久的专业书籍,那一段段白昼黑夜轮回、疲倦而充实的工作时光,充填了他睡眠时间外的所有。他不仅很快熟练掌握了打眼、放炮、出矸、清底等一系列施工工序,每一个工作重点、每一项安全须知、每一条操作要领,更自律自学机电、预算知识。

一圈圈的是年轮,也是韩亮从掘进工到项目带头人的青春蜕变,更是从零基础的矿建“小白”到全国煤炭行业“技能大师”的华丽转身,这位工友眼里的“得奖专业户”,在黑暗中摸爬滚打,用青春岁月和勤劳的双手开通一条条巷道,为祖国煤炭建设行业奉献光和热。

像白杨一样把干挺直

“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,笔直的干,笔直的枝。”韩亮就像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,遇到困难不言败、碰到挫折不气馁,始终保持着战斗的姿态。

在安徽顾桥回风井工程套壁施工时,传统的套壁方法无论是安全、质量、进度、成本都存在很大局限性,为保证施工质量、提高施工速度,担任该项目生产经理的韩亮,创新将金属液压滑动模板施工工艺应用于套壁施工。“没有打不赢的仗”,韩亮立下了“军令状”,反复论证、认真推演、强化管控,泥巴裹满裤腿,汗水湿透衣背,既是指挥者,又是战斗员,严字当头保安全,干字为要抓生产,仅用25天,成功运用滑模工艺完成冻结段346m套壁施工,创淮南矿区建井新纪录,此项工程荣获全国煤炭行业“太阳杯”。

在杨村煤矿副井井筒施工中,遭遇38.05m强膨胀深厚粘土层。井帮位移、底鼓量持续变化、冻土入荒延伸,项目一度陷入7个月停工。1次砼垫层封底、2次冻结段断裂、3次人员整体调动、4次垫层施工探眼、5次方案会审修正、6次班组人员调整、7次专家例会分析、8次材料周转补给、9次停止施工观测……作为项目经理,韩亮带着全体职工迸发出持续的战斗意志,认真总结经验,分析实测数据,从最长的37小时缩短到19.5小时,加快粘土层掘砌速度,用顽强拼搏实现“待却三季春夏秋,众饮一杯庆功酒”。

像白杨一样枝繁叶茂

“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义不容辞,在企业需要的时候刻不容缓。”韩亮将他的初心“根脉”深植于一线。转战大江南北9个省市,参与18个立井及二期项目建设,完成进尺11000余米。

2017年,韩亮临危受命任五阳项目经理。这是一个“急、难、险、重”的任务,工程量5277.58米,工期仅810天,属高瓦斯矿井。初期采用传统的岩巷炮掘方式,20多平方的断面一个月下来才进40多米,业主多次红牌警告。生产上不去,劳动强度大,安全保障低,收入又不高,“吃不消”的工人走了大半。

“必须按照机械化换人、自动化减人思路,上一条符合项目实际的岩巷炮掘机械化作业线。”思想的破冰,更需要行动的突围。韩亮3次深入宁东基地、东胜矿区观摩学习,6000多字学习笔记,5次研究论证,18个小时攻坚安装……,2018年10月,全国首套凿岩机械化、支护机械化、出矸连续化、辅助运输无轨化的岩巷机械化作业线应运而生。

一亮相就展现突出的施工优势,“现在,一个人就能操作这台钻机。每循环由26个小时缩短至16个小时,月进尺提高80%;可升降的前臂支撑机构创造的安全有效范围形成施工人员无形的“保护罩”,掘进面安全程度提高80%—90%;月施工产值增加104万元,一线工人月平均收入增加15%以上;无论是在炮眼布置、爆破成型上,还是在支护质量上均得到大幅提升”。多家单位慕名前来参观学习时,韩亮将此项走在矿山施工行业前列的应用进行了推广介绍,成为了引领矿建行业的强大动力,彰显了央企担当。

初心致远,匠心筑梦。26年的思想淬炼、政治历练、实践锻炼,他矢志不渝,踔厉奋发,2020年被评为煤炭行业“技能大师”,循着理想之光,他依然像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,不惧风雨……(颜瑞)